动态资讯
2025年中国“双碳”战略的深化与突破:政策驱动与技术革新双轮并进
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“双碳”目标以来,五年时光见证全球可持续发展浪潮中这一战略的持续演进。2025年,中国“双碳”进程步入关键变革期。
2024年全国两会提出“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”与“新能源与传统能源协同发展”,外界曾解读为留有弹性的政策导向。而2025年,“双碳”政策呈现更强硬的实施力度: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全面落地,钢铁、水泥等八大高耗能行业正式纳入全国碳市场;产品碳足迹管理从试点推广至全国,覆盖服装、电子等消费品领域;“沙戈荒”新能源基地年度装机目标翻倍,海上风电装机规划提升至2亿千瓦。
中国“双碳”学会专家杨丽莎指出,当前政策中的宽松条款大幅缩减,众多指标已转化为行业与企业必须完成的硬性任务。以能源转型为例,《报告》明确要求加速建设“沙戈荒”新能源基地、拓展海上风电布局,直指能源结构的根本性变革。能源安全作为“双碳”战略的核心支撑,我国已取得显著成果:截至2024年底,可再生能源装机量占全球总量的56%,风电、光伏年复合增长率分别达16.62%和36.76%,西北戈壁的风电集群与南海海域的海上风电平台,共同构建起清洁能源发展的双引擎。
在今年两会中,“风光氢储一体化基地”建设成为焦点。国家确立明确目标: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提升至25%,2060年超过80%。内蒙古、新疆等地依托资源优势,积极布局相关项目。业内人士指出,若绿氢成本降至15元/公斤,将在炼钢、化工等高耗能行业大规模替代化石燃料,显著降低能源对外依存度,优化能源结构。降低绿氢成本,也成为行业亟待攻克的关键课题。此外,中国海油董事长汪东进委员针对海洋开发提出提案,建议加大海底CO₂封存政策支持,推动海洋经济与资源开发深度融合。
中国氢能联盟专家李义强强调,工业深度脱碳是“双碳”目标的核心任务,而技术突破是实现脱碳的根本路径。当前,我国传统制造业单位GDP能耗达OECD国家的1.7倍,能源利用效率亟待提升。“双碳”目标正以强大的倒逼机制,推动传统产业加速技术革新。化工行业应用CCUS技术,二氧化碳捕集率超90%,实现资源循环利用;钢铁行业推广氢冶金技术,碳排放强度降低50%,在环保与效率上实现双重突破,推动产业链向“高技术、绿色溢价”升级。
与2024年相比,2025年多领域技术革新成果显著。2024年新能源技术瓶颈突出,而今年国家电网“东数西算”绿电调度系统上线,实现跨区域清洁能源实时调配;宁德时代钠离子电池量产装车,成本较锂电池降低30%。钢铁行业作为碳排放大户(占全国总量15%),氢基直接还原铁技术可减排90%,对工业脱碳意义重大。2024年多数企业仍在观望氢能炼钢技术,今年宝武集团宣布2030年全面淘汰焦炭工艺,中小企业仅剩5年转型窗口期。
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,强调以高科技、高效能、高质量重塑产业逻辑。在石化领域,人工智能、数字孪生等技术与传统工业深度融合,正为行业脱碳注入新动能。